查看原文
其他

报考人数八年首降,考研不“香”了吗?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4-03-09

头图来源:万学教育

年末的铃声中,2024届考研告一段落。这是既“特殊”又“普通”的一届:从趋势上看,考研报名人数迎来“八年首降”,折射出考生心态的微妙变化;但在数量级上,438万人组成的考研大军依然可观,考研仍是毕业生谋求发展的主流选项。矛盾的数据解读,似乎无法为“考研是否遇冷”提供一个确凿的论断


事实上,用一种趋势、一套标准和一类心态去理解考生的做法注定是偏颇的。考生所做出的“考研决策”,与其专业性质、资源积累与发展愿景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遇冷”和“流行”、“放弃”和“坚持”可能同时发生。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意愿是否普遍?专业性质和学校层级如何影响考生的读研选择?考研之“难”如何体现?RUC新闻坊梳理了近三年考研的相关数据,试图在宏观趋势下理解更多考生的心态与抉择。


01

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毕业生都去哪儿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每年均有超过400万名本科毕业生。而自2020年起,考研报名人数首度突破300万人次,“双一流”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境内读研意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双一流”院校的增幅最为明显,三年间达4.5%


尽管近年来高校推免比例整体上升,扩大了应届生的读研规模,但“保研”的扩招只是添头,同样逐年提高且突破百万的考研录取人数才是研究生群体壮大的主要表现。总体而言,“考研”仍是往届和应届本科生除“就业”外的主要去向。


考研上岸,“岸”在何方?由于“双一流”院校的分布具有地区集中性,其软硬件优势也被大量考生认可,二者综合之下,研究生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中心化的特征。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各省研究生在读人数方面,北京以43.5万的数量位列第一[1],约占全国在学研究生数的12%,比第二名上海多出19万人。除了北京和上海,在学研究生数在15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武汉、南京、西安和广州四座[2]。研究生数量最多的这五座城市,与“双一流”院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基本吻合。


经过“考不考”和“考哪里”的纠结,考生往往还面临“考什么”的灵魂拷问。是否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是对本专业知识性质、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综合考量



从“跨出”的角度看,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代表的强综合性学科,其考生跨专业考研的比例最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知识专业性强、职业准入门槛高与培养周期长的学科大类,例如法学、医学与历史学,其考生放弃攻读原专业的情况要更为少见。


从“跨入”的角度看,跨考热门专业的类型则更加丰富首先是更适合“跨考宝宝体质”的法律硕士(非法学),仅限跨学科背景的考生报名;同理,不限专业、但跨学科背景受青睐的专业往往也是考生“改换门户”的优先选择,例如新闻传播学与金融学;此外,部分专业在“跨出”和“跨入”两端均有突出表现,堪称“围城型”专业——工商管理类别下的市场营销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02

“每一步都在筛人”的考研有多难?

相较于“考研选择”的主观性与多样性,考研成败的判断标准更加客观直接:分数与排名。“二战”“三战”等词语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一方面激励着失意研友再接再厉,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研究生招生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


2018年,我国硕士报考人数为238万,报录比3.1:1。四年后,硕士报考人数猛涨一百多万人,报录比下跌至4.2:1,即4.2个报考的人中,仅有1人可以成功上岸[3]。考研人里有应届毕业生、二战甚至三战生,也有就业后选择读研深造的人,报考群体可谓是庞大且复杂,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人首考即中的难度。


除了总体的报考人数外,历年来各学科大类的国家线和学校相应的复试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研的难度。国家线即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是基础分数线,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年度招生计划以及总体的初试情况等确定,不同年份、不同学科都不相同。学校分数线是各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相关专业生源实际报考情况及需求确定的复试分数线。


除34所自划线院校外的高校,均直接采用国家线作为对应学科的复试分数线,国家线的升降对报考这部分学校的考生而言就极为重要。但“过国家线”只是第一道关卡,由于竞争激烈,过线考生数通常多于规定复试人数,院校还需在此基础上划定一条更高的“复试线”,确定最终的复试名单。“关关难过关关过”,考生每通过一道关卡,就得适应一套更高的筛选标准。


这一点在教育部批准的34所自划线(即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院校上更为明显。这些学校都是“双一流”院校,报录比更低,难度较高,竞争更加激烈。2022年,同济大学报考人数就有超两万人,其中控制科学和工程专业报录比更是高达267:1[4],“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比喻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考研难度的“层层进阶”,我们整理了过去三年里34所院校各学科的自划线分数,将各学科自划线进行平均,与国家线横向对比,可以从中看出学科分数的涨跌趋势。



34所自划线院校13个学科(不含交叉学科)的分数线均高于国家线其中,教育学、艺术学的自划线与国家线相差无几;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自划线与国家线相差较大,尤其是农学,二者相差近百分。从趋势上来看,哲学、工学、历史学自划线与国家线的分差逐渐缩小;法学、理学、医学的分差轻微加大。

而在所有学科中,经济学、文学的自划线分数最高,近400分,理学和工学的分数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复试线”不等于最终进入复试的分数要求与对应排名,而是“硬指标”,实际上的标准还要更高。


由此可见,学科赛道不同,考研分数要求也不相同。但与其他院校相比,34所自划线院校要求明显更高,要想拿到它们的录取通知书绝非易事。


03

重压之下,考生如何选择?

报考人数增加、考研难度攀升和不断加重的就业压力相叠加,催生了“逆向读研”现象面对近三年来报录比不断下降、考研人数突破400万大关的险峻形势,许多考生为保障上岸成功率,将目光投向录取人数更多、竞争压力相对更小的普通高等院校。


总体来说,选择“逆向读研”的考生占比较小,但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麦可思(中国)报告,2018届本科毕业生“逆向读研”的比例为3.8%,到2022届,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8%[5]。

复试分数线较低、院校选择多、招生名额多……这些都是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优势。其中,招生人数直接影响院校报录比,是考生选择院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在13个学科门类中,“双非”院校和211工程高校的招生人数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相较之下,39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总人数堪称“稀少”。



从学制上看,考研招生人数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型硕士(下称“学硕”)和专业型硕士(下称“专硕”)的衡量之中。新东方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专硕招生人数是学硕的2.5倍,其中,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几乎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景象,而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则仍以学硕为主。


除了硕士类型,考研招生中的不同学科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冷热”差异。去年考研招生人数排名前五的热门学科依次为:工学、管理学、医学、理学、教育学。工学招生人数超二十万,是哲学的100倍、教育学的5倍。



这种巨大的差异与高校、市场和国情密切相关。如果高校学科较为冷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匹配市场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撤销其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考虑在新兴学科和热门学科进行增设,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6]。


而学科之下,是各个细分专业。在考研招生中,不同专业的热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专业实力和社会认可度。以202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工学研究生人数最多,其中最热门的三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宇宙机”的热度仍在延续。


与此同时,“临床医学”在一众工科专业中格外显眼,成为研究生人数第二多的专业,“医生”的社会名声和“爸妈满意度”可见一斑。在人文社科领域,法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人数相对更多;在商科领域,会计专业以其强应用性受到欢迎。



以上是近年来考研相关数据所反映出的部分现象及趋势。当然,上述的任何结论都不能决定或干涉你的选择。当刺激眼球的观点与情绪普遍传播时,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容易——跨考热门或蹲在“坑底”,迎难而上或改换赛道,“逆向读研”或“冲刺梦校”……无论如何,相信当下的你已经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小伙伴们辛苦啦,请查收来自坊的祝福: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财经狐头条. 《2023年,中国大学生最多的30座城市》.搜狐网.2023年6月.

[3]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6月.

[4] 中国教育在线.《报录比高达267:1?真题怎么考?这些问题你必须要了解!》.掌上考研.

[5] 同[3].

[6] 星球数据派.《教育部公布:27个硕博点被撤销!背后的意图及重要意义》.搜狐网.2023年12月. 

数据:汪瀚 李逸博 杜天舒 周泓杰 唐一丹 邱童

可视化:周泓杰 李逸博 邱童 杜天舒

文案:汪瀚 唐一丹

美编:唐一丹

统筹:汪瀚 

- 往期回顾 -

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都去哪里了?
免密支付,散财快人一步?
功能机、CCD,我们为啥“喜旧厌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报考人数八年首降,考研不“香”了吗?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